告别“吊脚楼”,老公房启动更新小高层
田林二村旧改项目居民接待室外,墙上的公示签约比例达到100%。
徐汇区目前房屋体量最大、涉及居民户数最多的成套改造项目——田林路65弄旧住房更新项目100%签约!旧改项目工作组门前显示屏还保留着8月15日当天的喜庆。前几天的热闹过后,田林路65弄昨天又恢复了宁静。当地居民都忙着整理打包,准备搬迁。
(资料图片)
田林路65弄涉及1044证、2500人,仅用45天就实现100%自主签约。穿梭在这里,“吊脚楼”随处可见:楼上住户由空调支架延伸出去,搭出个悬空的外挂式空间,或作为厨房或用于淋浴。
这样的构造反映了居民原来居住的状况: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公房,绝大部分已显陈旧,老化破损、屋面漏水、墙面开裂、线缆横行、下水堵塞等毛病不断。更恼人的是楼房结构,最少的一梯9户,最多的达到一梯11户,最小房屋使用面积仅13.1平方米。
眼下,居民们正畅想回搬后的美好未来。这里将重建6幢8层和2幢11层住宅楼,保证居室面积不减少的基础上实现厨卫独用,增加阳台。同时建造地下一层机动车库和配套用房,尽可能完善居住配套功能,提升居住品质。
刚装修好房子,为啥带头签?
项目前期,改造方案刚确定,田林街道就开展扎实细致的房屋情况和居民居住情况摸底调查。居民盼改造的呼声固然强烈,但也有一小部分家庭根据自家情况进行适度改造,所以当旧改来了,他们也最纠结。
“我家2020年花费20万元装修好,怎么舍得搬?”当旧改征收组带来改造方案时,67岁的楼组长孔令伊(化名)几个夜晚辗转难眠。孔令伊一家1987年搬来田林路65弄,当时家里不到20平方米,她打通天井用作儿子的卧室,又向外扩容厕所、厨房,面积直接翻番。
家里宽敞了,但吃的苦一点儿没少:一楼地坪低洼,遇上强降雨就直往家里倒灌,“水漫金山”最深可及膝盖。地板、家具都发霉腐烂。她也同样担心好天气,“阳光一照,睁眼就是飞蚁满天飞,消灭不完”。于是,她和老伴狠狠心装修,抬高地坪,更换所有家具,全屋定制了嵌在墙内的橱柜。
田林一、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俊峭来到田林路65弄工作未满一年,但深知这儿是典型的熟人社会,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于社区凝聚力。此前,孔令伊待人热情、人头熟,大伙信任就推选做了楼组长。陈俊峭带着居委会社工上门,一方面了解家庭情况,另一方面也拉着孔阿姨走出家门参与各类社区志愿服务。几次下来,孔阿姨把心里疙瘩说出来、想明白了。“人放手了,样样想通了。”楼组长孔阿姨顾全大局带头早早签字,也帮着做群众工作,带动楼栋不少观望居民一块儿签约。
共性问题结合法律规定梳理
签约启动前两天,廖潇歌律师和团队进驻田林一、二村居委会的103调解工作室。
当选徐汇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以来,廖潇歌在田林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挂牌成立“代表律师联络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室”,对田林路65弄和旧改工作,她都不陌生。
“谁是签约人?过渡费怎么支付?谁有权领取?回搬后谁可以居住?”廖潇歌团队尽可能根据每家情况条分缕析,也将共性问题类型结合法律规定进行梳理并一一对应给出解决方案,为工作开展提供经验总结。
廖潇歌团队也为行动不便的老年居民提供上门签约服务,并到居民家中实地考察居住困难情况,联合各单位讨论解决方案,促成居民签约。
很多居民都是向廖律师“问诊”过后,又带着街坊来咨询法律法规。“从律师视角,运用专业知识解读刚性的法律法规,更有权威性,能协助街道、旧改组、居委会一起开展签约工作;作为人大代表,我也会通过老百姓的视角宽慰解释,更加柔性,知情知政。”廖潇歌说。
挨家挨户摸底打消居民顾虑
让所有户型全部朝南,居民坐上电梯,实现这样的心愿在田林路65弄并不容易。改造项目建筑师刘小娣手头,打印出的设计稿叠堆了一摞:安置房型初步定下16种方案,通过调整房型的进深和面宽,衍生设计出不同面积段的回搬房型方案。其间数易其稿,做增量、做配套。
84岁居民舒仁隆(化名)性子再倔,看着妥善的安置方案,也安了心。1999年,老舒在65弄买了两间房,一间是店面,另一间住房用作仓库,专卖服装百货。此前听闻旧改,老舒急了,“这个金鸡是要抱着下蛋的,家里条件不好,经济来源都靠这个小小店铺的租金”。田林街道成立50人的工作专班,“专治”此类疑难杂症,和徐汇区房管局共同研究方案,对居民提出的合理诉求反复研究,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,12户非居居民全部签约。
一些老人年事已高,对于过渡搬迁感到困难重重,迟迟下不了决心签约。街道和居委会干部挨家挨户摸底,一边帮助确有困难的居民寻找合适的过渡房源,一边派专人陪同有困扰的老人们实地看房选房,打消他们的顾虑。
作者:王宛艺
编辑:傅璐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