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握惊天动地的机会
马未都讲一个故事,故事是这样的:
【资料图】
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,我去上海。
上海当时有一种商店叫“友谊商店”,主要赚外国人的钱,但是中国人也能买。我在那儿看到一个碗,很漂亮。当时,商店也认为这个碗是民国时期的仿制品,所以可以卖。碗底贴着一张口取纸,写着编号“55-1964”,大概是 1964 年进的库。标价多少呢?
人民币外汇 3 万元。
那时候提倡争当“万元户”,1 万元都少见,何况 3万元,还是人民币外汇。
虽然我拿不出 3 万块钱,但架不住喜欢啊,每回到上海,先奔友谊商店那个柜台,把这碗要出来,翻来覆去地看,看完再还给店员。
魂牵梦绕了半年,终于,这碗被别人买走了。
那是 1988 年,我又去上海,到了友谊商店,一看碗没了,心就凉了。感觉像是漂亮的“校花”被“校草”牵走了。
第二年,香港苏富比拍卖会,这个碗—乾隆时期的珐琅彩黄地开光胭脂红山水纹碗—拍了 792 万元,是被日本人买走的。
从 3 万到 792 万,短短半年之间。
看到这个消息,我何止心凉了,连脚心都凉了。早知道是这个结局,当初借钱也得把它买下来啊。
又隔了九年,到了 1997 年,这个碗重新上拍。那时候日本经济下滑嘛,把碗拿出来变点儿现。拍了多少钱呢?
2147万元。几乎是他买进价的三倍。
今天如果再把这个碗拿出来拍卖,最低估价一个亿。
一个亿啊,曾经就摆在我的面前,让我捧了无数遍,那么多次机会我都没有把握住。
过去就没了,剩下的就是一个故事。
我不知道诸位听完这个故事是怎么一个感受,于我而言,主要有两点:
一、识货能力
二、敢下狠手
故事中,马未都后悔的原因既有下手不够狠,又有遗憾自己当时没有足够的识货能力。
他很喜欢,凭直觉知道那是个好东西,肯定不值3万块,他其实也能买得起。为什么没有下狠手?最主要的就是不知道事后拍卖出来的 价值那么高。
就是不知道“预期差”那么大!
当惊天动地的“稀世珍宝”出现时,不能用平凡的态度去对待。
我们的投资实践中会遇到很多机会,大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,但偶有一些惊天动地的机会。
对于机会,我们不能按照“兵来将挡水来土掩”的统一策略去应对,而应该是对每个机会先进行定性、级别性判断,一旦发现某个机会具有惊为天人的气质,应立即调动战略性资金去下倾注。
千万不要对所有的机会等观视之。
马未都之所以在宝碗面前迟迟不下手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,没有真正意识到它的“惊天动地”性。
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态度去对待所有的机会,结果当惊为天人的机会出现时,我们依然“按部就班”。
整个战争也就几个关键性战役,整个投资生涯也就关键几笔的交易。
当惊天动地的机会出现时,如果为了几分钱差价做T,或者挂牌价低没成交而与重大机会失之交臂,则是得不偿失。
股和股不一样,有的股必须斤斤计较其买点,因为这种股平凡,失去一个,马上还以一堆,急着追高买干嘛?
而有的股,一旦错过,也许要等好久,这种股,你去计较高几个点,低几个点干嘛?
当重大战略性机会出现时,我们既不要困在平凡的见识里,也不要困在蜗牛角上的买点里。
战略之所以是战略,是因为它可以放宽战术的要求让我们去追求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