右江区:“四链融合”构建产业振兴新格局
【资料图】
近年来,百色市右江区按照扩规模、创品牌、提品质、增效益的发展思路,大力发展蔬菜产业,从“链”上发力,通过延长产业链、打通供应链、提升价值链、完善利益链,“四链融合”走出一条产业兴旺、助农增收的新路子。
抱团发展延长产业链,凝聚发展“新合力”
右江区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,加快蔬菜种植、分拣加工、冷藏保鲜在内的育、种、储、加、运、销一体化的产业设施建设,提升蔬菜生产规模化、集约化、科技化水平。采取“党建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,运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运营管理,采用“一粮多菜”轮作模式,有效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。同时,引进一批龙头企业,整合分散农户、个体化经营者,打造“1+N”产业联盟,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。2022年,右江区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6家;蔬菜种植面积23.62万亩,产量47.84万吨。
完善配套打通供应链,打造发展“硬实力”
按照“规模化、标准化、智能化、机械化、科技化、自动化”标准,建设露地自动喷灌设施,全自动智能化育苗温室,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,太阳能远程灌溉云控制系统。配套建设冷链物流设施,配备蔬菜保鲜库、低温库、储冰库、蔬菜恒温加工车间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等。加快推进电商产业园建设,完善区、乡、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,构建农村物流骨干网络,打通产品输出渠道。培育互联网销售主体,大力推动网络直播带货,做大销售规模,形成订单化生产、批量化供应的产业供应链体系。优化提升“产加销一体化、种产销一体化、产供销一体化、产销农旅一体化”四大产销一体化新模式。实施蔬菜销售“北上、西进”策略,采取冷链物流货车直达市场。同时依托深农集团旗下遍布全国的“海吉星”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,销往全国大、中城市。截至目前,该区已建成露地自动喷灌设施1200亩,全自动智能化育苗温室10亩,冷链物流设施3000平方米,蔬菜保鲜库约2000立方米。
品牌创建提升价值链,提高市场“竞争力”
围绕“优品种、提品质、强品牌、大流转”的理念,依托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资源,以万亩基地为核心,打造“圳品”“三品一标”的绿色生态蔬菜产业示范基地,培育“龙川蔬菜”等区域农业品牌,放大品牌效应,全面提升右江区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质量。充分利用右江河谷区位优势,整合资源,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,围绕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根据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进行深度规划和有序开发,以标准化生产、产业化经营、品牌化运作来进一步提升价值链,培植现代支柱产业,带动农民增收致富。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,优先推进果蔬、山茶油、肉类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延长拓宽,以粮油、蔬菜、水果等为重点,开发“种养+加工+科技+营销”全产业链,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。2022年,全区累计认证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16个。
联农带农完善利益链,激发经济“新活力”
优化联农带农方式,制定《右江区关于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的实施方案》,以“一镇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为抓手,按照“大产业+新主体+新平台”的发展思路,落实“经营主体+脱贫户”等方式进行带种植、带销售,建立与农村劳动力联结机制,扶持劳动密集型经营主体吸纳更多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,促进群众持续增收。通过招商引资和自主培育农业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强化衔接资金、就业扶持、技术指导等政策扶持,提升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带动能力。引导群众以技术、土地等模式参与合作社,按规模、效益进行收益分配,构建了蔬菜、水果等多点支撑、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。同时,鼓励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,以提供就业岗位、签订种养协议、帮助销售农产品等形式进行精准帮扶,推进富民增收。截至目前,共有30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增收困难农户结对帮扶,新带动4765名农户发展农业产业或参与就业,全区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为13975.64元。(罗小明、梁卓豪)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