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头条!2023理财风向标丨银行理财——风雨过后能否见彩虹?
(资料图)
央广网北京2月13日消息(记者唐婧)据经济之声《环球新财讯》报道,2023年,随着复苏动力逐渐增强,中国经济有望持续反弹。一年之计在于春,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今年“投资什么、怎么投资”是重要问题之一。经济之声专题策划《2023理财风向标》,2月13日推出第一篇:银行理财——风雨过后能否见彩虹?
刚刚过去的2022年,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遭受了两轮“破净”风波,破净产品占比一度超过20%。很多投资者都遭遇了“理财刺客”,第一次尝到了“破净”的滋味。展望2023年,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动力逐渐增强,银行理财的前景将如何?招联首席研究员、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,2023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可能相对会更小,行业整体发展也更规范,值得投资者期待。
董希淼表示:“一方面,银行和理财公司的投资策略进行了一些调整,而且随着理财公司成立时间增加,以及相应专业人员的配备,投资研究能力也在提升,会支持银行理财业务更加健康稳健地发展,这是内因。另一方面,从外因看,宏观经济呈现整体性转好,整个金融市场也会发展得更加稳健,整个资本市场向上的概率比较高,这会支撑银行理财降低波动,发展更加平稳。”
2022年底以来,很多投资者选择“用脚投票”,纷纷赎回理财产品并回归存款。为了应对银行理财产品的“赎回潮”,近期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始推介“低波动理财”产品,这些产品采用“摊余成本法”估值。所谓摊余成本法,是对标的资产以买入成本计价,不考虑持有期间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,将到期收益平摊到每一天。资深银行业专家孙兆东认为,理财公司采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占比不宜过高。
“采用摊余成本法是银行理财公司的一种权宜之计,摊余成本这种方法的优势是使理财产品的收益能够平滑,但是摊余成本也会给原有收益高的理财产品带来降低波动。阶段性地用摊余成本的方法去缓释一些真实的风险,使真实的风险难以去识别,这个可能也会有一定的问题在里面。”孙兆东表示。
2023年,还买理财产品吗?对于很多个人投资者而言,这并不是一个选择题,而是一个必答题。2022年,“资管新规”落地,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。而“净值化转型”的要义就在于,打破长久以来“保本保收益”的“刚性兑付”,真正回归“受人之托,代客理财,卖者尽责,买者自负”的资管本质。去年两次“破净潮”,更是说明银行理财保本的时代已经不再,“低风险不等于没风险,更不等于能保本”。360你财富负责人钟良勇说,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,买了理财产品,躺着赚“稳稳的收益”已经成为过去式,投资者应该接受现有的产品形态,不断提升自我的投资理念和认知。“大家在买理财产品的时候,一定要明白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到底是什么,知道它的风险所在,然后才能按照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去买产品,这个时候才能做到踏踏实实投资,遇到事情心中也不慌。”
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,如何在2023年捕捉一些稳健向上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机会?银行理财专家李莉给出了两点建议。
“第一是做好配置,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接受度比较大的普通投资人,还是以稳健保守型居多,因此在这一批客户的投资组合当中,适当地把一些固收类资产作为底层资产、基石配置,是比较好的选择。同时,整个市场对于权益类产品有比较好的预期,在这样的趋势下,可以适当地去配置一些权益类产品。”李莉表示。
提醒: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